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今天大潘參加了母校琵琶地音樂院台灣校友會的第一場音樂會,
和現在在國內各大音樂系音樂班任教的學長姐們和學弟妹們一起演出柴可夫斯基弦樂小夜曲,也聽到了海飛茲傳人當之無愧的曾耿元老師演出孟德爾頌D小調協奏曲,真是醍醐灌頂的音樂!太驚人了!
曾老師演出時簡直像神一般(都快看到光環了)可是私底下卻是超好笑又沒架子,還很會說故事,真的是很奇妙的一個人。



曾耿元老師和大潘老師----->

在練習的時候大家提起很多Peabody的記憶(例如某東洋機車指揮)彷彿時光倒流,回到當年17歲的大潘隻身去美國念大一,看到烏烟瘴氣的巴爾的摩市,像修道院一樣圍成一圈的琵琶地音樂院,第一次見到這麼多厲害的音樂家,第一次聽到鋼琴大師Leon Fleisher的大師班,常常練琴練到半夜兩點才回家,留學生們一起吃麻辣鍋和Bibimbab的日子。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Fairy tale 童話奇航 -- 鋼琴二重奏

為大家介紹,下週五6/27在台北國家演奏廳有一場精采的鋼琴二重奏演出 -- Fairy tale 童話奇航 --,推薦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一起去聆賞喔。演出者為何老師的老師--林雅敘教授,與她的妹妹林玥礽老師聯手出擊,將為大家演出鋼琴四手聯彈,還有詹怡嘉教授為大家做導聆喔。曲目非常精彩,如下:

拉威爾: 鵝媽媽組曲
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 睡美人組曲,作品 66 A (鋼琴四手聯彈版本)
德弗札克: 悲歌鋼琴三重奏,作品90 (鋼琴四手聯彈版本)

曼哈頓的老師們也會去喔!若想聽的人請洽兩廳院售票網。

甚麼是鋼琴四手聯彈??

鋼琴四手聯彈指的是兩位演奏者,四隻手,一起在同一台鋼琴上演奏,這樣的演出形式與鋼琴獨奏非常不同,而且有一定的困難度,兩位演奏者要有很好的默契,要能在同一台鋼琴上做出一樣的音色,有時又要因為不同聲部做出不同的音色變化。但在練習的過程也能夠學習到許多在獨奏時學不到的東西,演奏者會因此更仔細的聆聽自己和partner所彈的聲音,並做出配合。總之鋼琴四手聯彈真的很有趣,希望所有鋼琴家在獨奏之餘,也能找愛音樂的朋友一起來玩個四手聯彈喔!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孩子學琴是父母要努力!? 家長在孩子學習音樂道路上的腳色卷之二

最近聽說一些程度很好的學生,家裡都有tiger mom, 也就是非常嚴格的家長在旁邊盯著練琴,這種努力值得敬佩,而結果出來孩子的程度也確實不錯,但是這也常造成親子甚至家庭關係的緊張,而且對孩子來說練琴變成一個被動(雖然未必痛苦) 的事情,有時候他也因此失去主動感受音樂的能力,潘老師小時候學琴的時候也同樣有類似的經驗,讓我最近在思考家長在小孩子學琴中扮演的腳色。

這個腳色的一個極端就是: 一邊是甚麼都不管的家長,只負責接送上下課,完全不進來的,或是進來陪了但是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放空,對上課內容完全沒有接觸的。

另一個極端就是音樂虎媽,不但上課全程認真作筆記主動發問又回答問題,回家天天盯著孩子練琴,甚至發明出一些獨特/古怪的練琴方法訓練孩子以達成老師課堂上的要求,拼命幫孩子報名比賽,甚或告訴老師應該怎麼教、聽哪裡。

我們理想中的家長角色,當然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的某處,但是這個某處的平衡,是微妙的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孩子很獨立不需要家長,有的孩子則非常需要。家長或許很了解孩子,但也或許不了解孩子想要的或需要的是甚麼,這是一個家長學生老師三方可以常常拿出來討論得很好的課題。

如果你是學音樂的孩子的家長,有幾個方向是可以思考的
1. 多用肯定與鼓勵的話,慎用(最好不要用)否定或批評的話
2. 多用疑問句代替告訴答案,讓孩子能思考和回憶老師教的內容
3. 陪孩子上課,練琴是很好的親子相處機會,也是影響孩子面對音樂的態度的關鍵,請不要輕易放棄
4. 當然陪孩子練琴的時候還是要有目標與要求,而不是敷衍了事,可以和孩子一起訂定目標
5. 對孩子要有無比的耐心和信心,不要和其他孩子比較
6. 對上課內容、練習方法上有不懂或是挫折感可以盡量問老師,若發明或得知了新方法也請先和老師溝通以免做無意義的練習甚至受傷,常和老師孩子溝通,就能找到最適合也對孩子最有幫助的腳色。
7. 如果練琴吵架了,先冷靜一下,告訴自己,沒有關係,我不是個失敗或是壞媽媽,孩子也不是壞孩子,練琴當然會累會有挫折感,我們追求美好,但不要求一定要總是完美的練習狀況,It's okay。
 8. 除了樂器練習以外,很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聽音樂和對音樂家、音樂中的感情或風格的感受, 否則只是一昧的練習,就會忘記了學習音樂的初衷。

各位家長們辛苦了,我們一起努力!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潘老師的教琴隨筆之一

上個月帶了三個要比全國音樂比賽的高中生,恭喜他們都獲得優等,在激烈的全國賽中表現優異!

這幾個學生是以前的老師介紹來上課的,程度都很好。
這位老師基本技巧打得很紮實,因此學生基本姿勢都還不錯,幫他們調整了一下左手角度和手腕突出的問題。右手雖然我的運弓方式和他們原來的老師不盡相同,但學生也能嘗試修正來解決一些運弓和音色的問題。

但很有趣的是,同一個老師教的,但三個人的演奏與音樂風格截然不同!
學生A中規中矩,原本拉的有些平淡,我給了他一些音樂上的意見,希望做出比較對比鮮明的氣氛與風格,他雖然害羞不太敢做,但很快就pickup而做出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音樂。

學生B則是剛好相反的熱情奔放型的拉法,音樂上的想法非常多(雖然有的有點怪),有時候簡直是改編作曲了!我還得把這些溢出來的想法導入正軌。

學生C的技巧很好,音准技巧速度都很不錯,但是卻好像沒有什麼音樂上的想法,除了老師的要求以外,對曲子就沒有其他的思考了,我常常故意追問他對某段音樂有什麼想法,他還是答不出來。經過多堂課慢慢引導之後,至少在他的腦中留下了音樂創意的種子,希望有一天能發芽茁壯。

唉,台灣的學生被填鴨式教育荼毒太久了,考卷做了太多,到最後只會回答選擇題與是非題,遇到要自由發揮了時候只好愣在那裡。這些孩子必須打破原先的世界,重新學習獨立思考,不管是音樂也好,任何行業也好,否則一旦離開學校,沒有老師帶了,要怎麼辦呢?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
恭喜了孩子們,希望你們從現在起開始“想”吧!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學小提琴要上個別課還是團體課?

學弦樂器可以用團體課學嗎?也許你心中有過這個問題。
學網球,學溜冰,學游泳,學畫畫,學跳舞不都是團體課。
學鋼琴不也都從yamaha的團體課開始?

答案是Yes and No:當然可以上團體課,而且還是很好的經驗。
但是理想的情況下,團體課只能是課程的一部份,不能是全部,一定要上一對一的個別課,不然小提琴是學不起來的,這有幾個原因。

首先,學琴首重姿勢,老師需要隨時幫學生調整以保持正確的姿勢,而老師一次只能顧一個學生的姿勢,如果沒有顧著就拉了只會加強練習錯誤的姿勢而更難以進步。

再來,老師因為要確定每個學生都確實學會上課上的東西,而必須在一段時間內專心教一個學生,而這時往往另一個學生會覺得很無聊而失去興趣。

每個人學習的方式不一樣,速度不一樣,生活環境也不一樣。只上團體課,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出現重大分歧。這不代表某些人比較有天分或是某些人比較笨,這真的只是學習的方式不一樣,而老師的責任就是找出最適合每個學生的教學方法,因此,個別課是必要的。

不過就像我說的,團體課是很好的,而且是學習弦樂的很重要的一部份,學習邊拉邊聆聽別人,和別人一起拉琴,並且互相觀摩切磋,複習加強個別課教過的東西,就能進步得更快更全面。所以只要同階段的學生人數夠時間允許我就會開團體課。

個別課不一定要久,年幼的孩子一周一次30分鐘就夠了還要包含和家長討論的時間,稍微大一點的40分鐘,可以學琴一兩年後再換成一周一小時的
課。

如果因為經濟問題,一定要上團體課的話,一次最好以3個人為限,相對的上課時間也要增加,大約要一小時,因為基本上還是需要一對一的指導時間。


除了個別課以外,還有一種親子課程也是不錯的,也就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琴,前30分鐘孩子學琴家長就在旁看著,接著換家長上課30分鐘,孩子在旁看著或是安靜地玩,效果很不錯,親子一起練琴也能更親密更互相幫助與體諒。

爸爸媽媽們:不要怕,想學琴就大方的和孩子一起學!就算他之後追過你了,你也會開心的,不是嗎?

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再會了, Maestro阿巴多

常有人問說指揮有什麼用?沒有指揮樂團不能演出嗎?
我就會回答:指揮就是樂團的腦, 人沒有腦是什麼樣子呢?

指揮家阿巴多(Claudio Abbado)就是一個了不起的音樂之腦和音樂之心,他在上個月20號過世, 網路上也有很多紀念的文章, 就不再多說。

不記得什麼時候了, 家裡買了一套阿巴多的貝多芬全集DVD, 這是我對阿巴多最初的印象(大概也是對好幾首Beethoven Symphonies最初的印象了)
當時只感覺到阿巴多細膩的, 豐富的, 渾然天成卻又精准無誤的指揮動作, 沒錯, 好像這首曲子生來就該是這樣, 阿巴多只是很自然地用手勢將它表現出來。

稍微長大了以後才知道原來是反過來的, 曲子的聲音強弱, 速度, 方向, 情感, 色彩, 聲部層次, 張力鋪陳, 全是指揮決定而帶出來的, 樂團就是他的樂器, 也就是說, 這音樂正是阿巴多, 一切大大小小的聲音, 正是由他組合而成這經典的詮釋。

阿巴多是義大利人,擅長義大利歌劇,但是他的貝多芬和馬勒交響曲,去聽聽吧,你就會知道為什麼柏林人捨不得他離開柏林愛樂了。

阿巴多罹癌多年, 但從不停歇地燃燒自己造就了無數偉大的music making
就算你走了, 你的聲音永遠留存。

Bye bye, Maestro.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家長在孩子學音樂道路上的角色(卷之一)

我一向鼓勵(如果是年紀輕的學生,是要求)爸爸媽媽其中一人要陪小朋友上課並且做筆記。有些爸媽送孩子去學琴,上課只送到門口,然後孩子去上課,家長去逛街或是做自己的事。有些爸媽會跟進去上課,但是上課的時候是在滑手機或事做自己的事。這樣子不是不好,但卻喪失了許多機會,許多親子一起參與學音樂這件美好的事的機會。

為什麼要家長來上課做筆記呢,除了小朋友還不會做筆記之外,他也沒法一邊上課一邊記啊。家長如果能夠在上課的時候專心了解老師教的東西,才能在孩子在家練琴的時候注意這些重點。

在家裡的時候,爸媽就是老師。為什麼爸媽當家裡的老師很重要?因為一個禮拜才上一次課見到老師,但是一個禮拜要練琴五, 六次是沒有老師的,是要面對家長的,如果家長不知道或是不願意陪孩子練琴的話,孩子會感覺沒有受到重視,自然就不會也沒有辦法好好練琴了。

如果家長不這麼做,一堂課教的東西很可能下次上課的時候剩下不到一兩成(或是完全沒了),一曝十寒,時間金錢和學習的機會都因此而喪失,太可惜了。相反的,如果家長能做到陪孩子上課練琴,就好像一周七天都有老師在上課一樣,進步當然快了。

更重要的,練琴給了家長和孩子一個獨一無二的相處機會,就像家長在教小baby說話的時候一樣,也因為這段一起練琴的經驗,音樂和樂器能成為親子之前永遠能分享的話題,這很可能是影響一輩子親子關係的珍貴寶藏。

當然,當一開始的蜜月期過了之後,對樂器的新鮮感消退,而對練琴的責任還不習慣的時候,父母叫孩子練琴多少一定會產生一些衝突,而雙方也都會產生挫折感。這是正常的,不需要因此擔心焦慮,更不要從此放棄陪伴或乾脆放棄學琴,不然就前功盡棄了,孩子也從此對音樂喪失興趣,很可惜。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也沒有一定的方法,而每個家長也是獨一無二的,而自己的孩子也只有自己才找的到最佳的陪伴方法。但家長陪按孩子練琴的時候,如果能避免用大人的眼光看孩子練習,太要求完美的學習態度,或是和別家的小孩比較的話,就能一定程度地避免許多家長經歷過的練琴撞牆期。

當然有時候孩子就是不想練琴(我也會這樣啊),這時候就要靠父母的冷靜與智慧了(譬如創造一個練琴的遊戲,或者先吃個點心放鬆一下),總之不要讓衝突升高。最後,孩子需要的只是家長的付出,而不是完美的家長或完美地練琴態度或經驗,只要用心付出,不完美也很好:)。

Dr. 潘
美國密蘇里大學音樂藝術博士
茱麗亞音樂院碩士